【霞客网】徐霞客网 霞客旅游网 霞客摄影网

4537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12-6 10:53:16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2022-12-06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 陈昀 编辑:张玫 王莹

文物诠释和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蕴涵着丰富知识、智慧、艺术的无尽宝藏,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也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升公众对文物价值的认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旅游是通过旅游形式,感知、了解、体察文化遗产及其背景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行为过程。文物风景资源是以文物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它是构成文物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内涵深厚,是我们做好文物旅游工作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物也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因素,一些文物本身也是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已公布的306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包含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的超过70%,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资源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117处,这也说明文物资源不仅是核心旅游资源,而且也是景区价值和景区等级的关键评价要素。

一、文物旅游景区开放利用原则和要求

文物旅游景区是指文物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文物旅游景区的开放和利用指文物保护单位在不影响文物古迹安全和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依托文物旅游景区及其环境进行的游览、展陈、游客服务、经营服务等活动。开放的文物旅游景区应真实地展示自身的历史形象,恰当地使用多种艺术与技术手段和导游方案,准确地向公众阐释其价值。文物旅游景区的利用要充分考虑利用方式、本体利用强度控制和游客容量控制等问题。

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开放利用必须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不得破坏文物、损害文物、影响文物环境风貌,避免过度开放。

(一)文物旅游景区开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开放管理机构应设有专门的服务接待部门,配备专职人员。2.应设有专门的文物保护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保卫人员。3.应配备与开放服务相适应的文物保护设施和设备。4.应具有适宜于对游客开放的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展示手段。5.对因人为或自然因素而构成文物损害的潜在威胁,及时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6.文物旅游景区由多个机构管理的,应明确各机构之间的职责和协调方式。7.文物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应在符合本单位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开放服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组织实施。

(二)对游客的服务和管理

1.游客参观活动对文物保存造成的干预或危害应尽可能控制在最低限度。2.游客数量必须严格按照景区游客承载量的测定数据与监测反馈实施管理控制与调整。3.游客参观活动不得对遗产的价值造成破坏或不良影响。4.注重环境优化,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以石窟寺为例,受限于价值内涵、承载空间、文物自身性能等因素,必须合理限定石窟寺的利用强度和规模,尤其是游客承载量。石窟寺的游客承载量包括核心景区承载量、重要区域(如窟前平台)承载量、各开放洞窟承载量、栈道/游步道承载量,重点洞窟和栈道必须确定瞬时承载量。

敦煌莫高窟对洞窟内的二氧化碳和湿度进行控制和监测,为60多个洞窟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通过监测发现,洞内二氧化碳和湿度一旦超过1500PPM和62%,壁画中的可溶盐分就会溶解。为了把洞窟环境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当突破界限时,就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进入洞窟的游客人数,保障洞窟环境的稳定和壁画的安全。

二、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议

文物与旅游融合要立足文物和旅游发展内在要求、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找准最佳切入点、最大公约数,推动文物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供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物旅游需求尚未充分释放,文物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较重,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以下从六个方面对我国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策略与建议。

一是遵循文物开放利用原则,提高服务社会公众能力。坚持以保护为基础、为前提,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把握好旅游开发速度、程度和规模,实现文物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永续合理利用,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充分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借鉴、滋养、启迪意义,提升文物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人们对文化遗产观光游憩的需求,加深公众对遗产价值的理性认知,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