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网】徐霞客网 霞客旅游网 霞客摄影网

4537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9:08: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11期 作者: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弗德瑞克

这些高高的、傲视在川藏地区、或成群或散落的凸显碉楼,即使对于今天的学者们也意味着很多的迷惑:它们的建造年代是何时?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它们的建造者是谁?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作者将大部分时间、精力和资金,都投入这些鲜为人知、却令人震撼的古代"摩天大楼"之中,试图揭开谜团,找出其中的某些答案来。

阳光照射在众山围绕下的康定县热么德河谷上,两座在村寨民居中高高凸起的星形碉楼,给这个地处中国西南群山里平静的小村寨平添了许多异域的情致。这对碉楼底部外直径约11米,高约28米,整个建筑极为精确,16条边等长,误差仅有几厘米,你会惊讶于这些建于800年前的碉楼,是由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切割的天然石块建成。


“这是一幅辉煌的画面!数十座高高的碉楼与色彩斑斓传统民居相映成趣,像是一把把金剑在落日余晖中闪耀。难道您不觉得这些不可思议的建筑比世界上任何城堡都要漂亮吗?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的多数是方形碉楼,也有些是5角、6角、8角,甚至13角的。每座都是杰作,结构没有瑕疵,角像刀刃一样棱直,墙壁牢固又光滑。经历了这么多风和雨,甚至战争和地震的洗礼,它们仍然骄傲地耸立着。有的已倾斜,但决不倒下;有的已坍塌了一半,废墟上布满了尘土,缠绕着野藤,甚至连树也欺压着它,最终沦为狐狸、老鼠的家。然而,在人们眼里,它们将永远保存着自己的荣光、庄严和神秘。即使你是一个西方人,来这儿看到这些古碉楼,也想要知道碉楼背后那奇异、神秘的古老故事。”


古碉楼为平顶,它采用了当地民居屋顶的建筑方式,在木梁上覆盖小树枝和灰泥浆而成。但多数碉楼由于年代过久,多已倾塌,而另一些其残留的顶部长满了野草。当时很多古碉之所以被修建成复杂的星形结构更多是为了抵御常常发生的地震,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


这是2001年,太阳光穿透了水晶般澄澈的空气,鸟正在歌唱,大渡河蜿蜒流过冰雪覆盖的墨尔多神山,牟子,一个本地的汉族作家,带着少许惊讶听完我关于碉楼的问题后,面带笑容,给我的回答。

当我努力用中文告诉他最高的星形碉楼在四川马尔康附近,在西藏工布江达,有8、12个角的碉楼,而且我关于碉楼的纪录片也已在西方播映了,他更加惊讶。

我也惊异于他对碉楼的热情。我以前遇到的当地人虽然很友好,但大部分对这些散落在其田间地头、家门口和山坡灌木丛中的,没有用处的废弃碉楼不感兴趣。问起这些碉楼建于何时,老人们会说“一千多年前”,这是句用于所有古老事物的惯用语。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便独自漫游于中国乡村,包括西藏。因为想看到“最真实的中国”,我从不租车,总是搭便车、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旅游。有时还买马或牦牛到不通公路的地方去。

我第一次看到碉楼是在1997年。当我途经丹巴时,在瓢泼大雨的雨幕中发现远山的斜坡上,矗立着许多高高的建筑物,夺人眼目……几个月后,我到了丹巴以西约800公里的工布江达(西藏东南),又看到一些形状奇异的碉楼。

1998年初夏,正当我准备前往四川西部勘查雪豹现状时,一位法国朋友告诉我他在当地看到过一些独耸的“星形”碉楼。但这让我非常惊奇,因为这个地区离我首次看到碉楼的地方至少有300公里远。而且这位朋友还肯定地告诉我,迄今为止这些碉楼几乎被中外的学者所“忽略”。

但是真的没人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建造了它们吗?


为解开那些在中国川藏地区存在了千年的数千座碉楼之谜,法国女探险家弗德瑞克用了8年的时间穿行在这片对她既遥远又神秘的疆域上。她走访当地的居民、喇嘛(上),并取下当年建碉楼时所用的一些木头样本(下)送到美国最大的实验室去进行碳14的年代检验。


一个你能看见却解不开的谜

这些形制完全不同于我曾见过的碉楼激起了我的好奇,到底这些谜一般的建筑是怎么回事?我决定去调查,然而调查越深入,碉楼就越神秘。

在成都我和一些学者朋友研习了几乎所有建筑方面的文献,最后确信,虽然有很多对碉楼的研究,但都是在研究某些碉楼所在地区时顺带提到了这种奇特的地方建筑,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这些古碉楼,更没有人确知其历史。

甚至在最近出版的五卷本共3000页的《中国民族建筑》丛书里,也仅有寥寥数笔谈到碉楼。书中只提到一座马尔康的星形碉楼,说该碉楼建于1887年。如果这座碉楼是如此晚才修建的,那么在其修建时就应被记载了。我感到越来越迷惑。不过,这本书里倒是多次提到羌族的“碉堡文化”。


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嘉绒藏区境内满山的碉楼是金川土司在第一次金川战役大败清军的原因。为此,乾隆特意在今天北京植物园的地方按照嘉绒藏区的碉楼修建了3座碉楼,(摄影/成晓露)进行军事上的演练,以找出对付碉楼的方法。



今天当年的许多藏区碉楼多已被各种原因毁掉,像这座1930年由美国探险家洛克在九龙县城大铺子村拍摄到的古碉早已经完全消失了。


当地居民、政府、学者,甚至19世纪进入此地的西方探险家都知道,“民族走廊”上散落着一些古碉楼。

但为何这些高大的古代星形、石砌碉楼尚未在地图上标志过,没人科学地测算过它们的始建年代,甚至也没人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呢?

也许是因为人们都知道碉楼是中世纪极常见的一种建筑,因而易于将其仅视为“一些石头建筑”而忽略。没人认识到这些形制独特的碉楼是独一无二的,也没人意识到其数量之众,分布之广。

现在碉楼是一个你能看见的谜。你能看得见是因为,这些区域新近修建了大量公路,很多碉楼在公路上就能看见,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看到数十座成群的碉楼,令人惊叹!碉楼大都高达30多米,最高的甚至有50米。

实际上,因为仅存少数口述传说,没有书写历史,碉楼虽然看得见,却仍是个谜。当地人虽保留着诸多互不相通的语言和方言,却没有文字。

相信碉楼的传奇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传奇的西方女探险家伊莎贝拉·伯德曾于19世纪到四川探险,她在自己的书中(1889年出版)曾这样提到过碉楼:“村民们说这些碉楼早就在那,已没人能记得这些碉楼是做什么的用了。”

其实不仅是碉楼,甚至整个碉楼所在地的历史都笼罩在神秘之中。数百年来,这个如今以“民族走廊”闻名的“无人之地”,曾是吐蕃和中原之间的蛮荒地带,居住着许多文化、语言不同的“野蛮”部落,他们各自建立了独立的王国。

中文典籍我所能搜集到的仅有些模糊且支离破碎的信息。然而,我们了解到至少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有些部落已掌握了如何修建高层独立石碉楼的技术。据《后汉书》记载:那些高达40米的碉楼是由居住在今成都西北部深山里的冉(ranlong)人和岷江上游的羌部落修建的。而住在西藏高原南部的“孟”部落也是高碉楼的建造者。

修建碉楼的原因通常被归为防御,实际上碉楼也是身份的象征。《汶川县志》记载,陈王朝(公元557-589年间)末代王后在苏村生下一个孩子,村民为此就在村里修建了七层碉楼。《隋书》和《新唐书》里只言片语谈到了“东女国”,女王则居住在9层高的碉楼里,还提到“附国”境内有很多碉楼。孙宏开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碉楼在《汉书》中被称为“邛笼”,这是羌语的汉语译音。从《隋书》开始,碉楼先被称为“巢”而后称为“碉”。至今它们仍然被称为汉语中的碉、碉房、碉楼。所有这些词在中文里都有防御之意。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我还使用碉楼的古羌语名称“G-rong”。牟子也认为:古时因为战争、联盟和迁移,部落的数量、名字及其王国的领地都不断处于变化中,因此不论是中文,还是藏文古代典籍都难以描绘出一幅碉楼历史的清晰画卷,只留下些零星模糊的信息。为了找到可靠的线索,我勘察并研究了几乎所有碉楼,但大部分工作是徒劳的。

我开始穿越碉楼地区的旅行,通常是搭公车,这是与当地人交流的一条捷径,便于询问公车司机、旅客、僧侣和朝圣者,以寻找碉楼的任何线索。我经常被带到一些只有泥碉的地方,有时则什么也没有。碉楼一旦坍塌,石头便被村民拿来修新房。

每年我都要在四川西部和西藏之间穿梭考察两到三次,那上百座零星散布于连绵不绝且路途艰险、遥远的群山山麓间的碉楼便越来越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有的坐落在村里,有的守在山谷入口,有的则耸立在高山之巅。有的地方,绝大部分碉楼是方形的;有的地方,则几乎都是星形的碉楼(如五角星那样有内外角形状的)。


从一座顶部破损的碉楼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碉楼的星形结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