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3-12-10
- 最后登录
- 2023-12-10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15619
- 精华
- 0
- 帖子
- 4726
|
文庙,也叫孔庙,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建筑,也是儒学思想与学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儒学尊崇地位的重要体现。作为东方传统意识形态的建筑载体,文庙既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政治寓意,又承载了世代中国人纷繁复杂的名利追求。文庙是怎样走过世俗,走向神圣的?
科举制度将儒学和人才选拔结合起来,至圣先师孔子随之成为专司科考的神明,受到历代学子的膜拜。直到今天,考生仍然热衷于祭拜孔子,以求考场得意。这是北京国子监孔庙的孔子立像,学生们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红挂件留在孔子的面前,希冀神明的眷顾。摄影/陆萍
从杂神到科举之神
据《魏书》的记载,公元472年二月,北魏汉化改革的总设计师孝文帝下达了一条诏令:
孔子作为圣人本应受到尊重。但目前国家还未统一,礼制还来不及规范,文庙中孔子的祭祀完全不成体统——装神弄鬼、艺妓游走、杀生献祭、歌舞杂乐,怎么能用这些方式敬奉圣人呢。今后祭祀孔子庙,必须使用酒和肉作为祭品,禁止女子参与其中向孔子提出非分的祈愿,违者将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标准的孔子祭祀中,文化科考之外的主题是不得出现的,妇女也不能参与其中,蹲在地上烧纸钱献祭更是荒唐至极(摄影/马宏杰),是2003年河南淮阳弦歌台的孔子祭祀,在唐宋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类似的情景经常出现在文庙中。
相比之下,图中山东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更加规范、标准。(摄影/王旭辉)
这条诏令透露了一个信息:时人对孔子形象的理解与我们差异甚大,似乎除了儒学先师之外,孔夫子还具有其他的身份与职掌,与普通的神灵或者所谓的“杂神”并无太大的区别,以至于有妇女到文庙求子的习俗,求子的方式居然是脱光衣服登上孔子的祭坛!
为什么当时的人对孔子的形象定位与今天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要解释这一问题,就要了解孔夫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先圣、先师”的演变过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