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3-11-21
- 最后登录
- 2016-10-31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4313
- 精华
- 0
- 帖子
- 1445
|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炼成佛的,后来的出家人效仿释迦牟尼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释佛的场所,后人称这种佛教庙宇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地在我国发展起来,形成了众多的石窟群。比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这便是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9公里石佛堂村的万佛堂石窟,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佛教向东北传播的一个落脚点。
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也是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万佛堂石窟群位于大凌河北岸福山的峭壁上,据位于石窟群东南角山岩的碑记记载:一千四百年前这里雕刻了整一万尊佛像。大凌河浩瀚雄伟,是锦州的母亲河,福山周围非常潮湿,石窟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现存16窟430尊造像。
在任何一个方向以任意角度都能够欣赏到这尊笑面佛的欢颜,更能够感受到那份面世的淡定与超然。
西区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99年),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室祈福开凿的,现存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小窟,窟内石刻造成像已风化无存了,下层有6窟。
第一窟为中心柱窟,窟内呈四方形,高约5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中心柱上部的佛造像与供养人均为北魏遗迹。下部的四尊佛为唐代补雕,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其字体魏风十足遒劲有力;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龙图腾造像与门内窟壁上雕刻的各式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其刀法劲健,骨感生动。中心柱下部的四尊佛也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尊四方佛造像。
分布在西侧石窟第一窟中心柱石窟内,方形石柱四面的精致雕刻
雕刻在西侧石窟第一窟中心柱石窟内,窟顶的飞天,线条流畅色泽自然,均为1400年前未经任何修饰的造像。
中心石窟窟内呈四方形,高约5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石柱上连窟顶,中心柱上部的佛造像与供养人均为北魏遗迹,中心柱下部的四尊佛为唐代补雕,这是目前国内仅有
第5窟为大型窟,高约5米,东西宽7米,前半部已经崩塌,最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个碑记雕刻在东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经风化,上半部分依稀可辨字若干记述了造窟的经过。端详仅存文字,但见个个遒劲挺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魏碑字有方笔和圆笔之分,独成一体,此碑文文字方圆兼备,结构严谨,清末学者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无魏诸碑之极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也有记载,称其为“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此碑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及边疆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征询了石窟的管理者得知,这些彩料是一代一代根据前世的传承稍有修补而继续了下来的,这里本落后也少有人知,基本上少有认为破坏,风化多受自然的侵蚀。
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生动别致,为他处少见。
第6窟为最大佛殿窟,东西长约8米。主像叉脚弥勒高3.5米,保存完好,仅底座为近年补修,其发式呈波形,细眉长眼,高鼻薄唇,叉脚倚坐,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由于风化严重已经看不清叉脚的姿态了,雄伟的气势丝毫未减,典型的北魏造像与我们习惯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造像完全不同;两目边侍菩萨,是无朝和无叶,悬雕在主佛背后的峭壁上,动感十足,神态安然;叉脚弥勒背后的岩壁上,还端坐着一个小佛,身子已经风化,仅能看清的面目表情依旧栩栩如生。从叉脚弥勒佛与小佛及飞天的雕刻风格来看,衣饰线条流畅简洁,骨感很强,均属于典型的北魏作品。
位于最大佛殿窟西侧石窟第6窟内的主像叉脚弥勒与悬雕在主佛背后峭壁上的边侍无朝和无叶菩萨。此窟未经修缮。
东区凿于北魏景明年间(公元502年),是契丹使韩贞联络同乡开凿的私窟,现存7窟,因历年久远,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是明匠人照古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生动别致,为他处少见。
东西两区中间的山顶上,尚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而修建的圆形小塔一座。小塔两侧分别有一株千年的菩提树,年复一年,四季更迭,两株诺大的菩提树舒展身枝荫蔽四方。
石窟中部山顶上,两株巨大的千年菩提树下,伫立着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而修建的圆形小白塔一座。
深冬时节,封冻的大凌河仿佛一条银龙,舒展着铮铮寒爪,如金戈刀锋般横陈原野,庇护着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依山临水,逢秋收时节,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远处青烟漫拢,近处绿柳成行,时有羊群点缀其间,宛若辽墒画卷;临深冬时节,封冻的大凌河仿佛一条银龙,舒展着铮铮寒爪,如金戈刀锋般横陈原野,傲视湛蓝天空。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千旅拾玉丫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