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起,重庆市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始终坚定绘好旅游蓝图,历任展开接力,实现了武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域兴旅的转变,昔日的“穷乡僻壤”蝶变为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2019年,武隆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开发文旅精品
武隆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武隆山峰险峻、峡谷幽深,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当地对域内山、水、林、泉、洞、峡等260多种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出一系列文旅精品,优质的景点、丰富的产品让武隆变身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武隆巧用喀斯特地质奇观,成功打造出芙蓉洞、天生三桥、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水峡地缝、后坪天坑群等景区景点。同时,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仙女山国际露营音乐节、《印象·武隆》实景演出等文旅融合产品,让无数游客赞叹。“场景大气磅礴,内涵深刻,果然名不虚传。”一名来自山西的游客在看完《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后说。
此外,武隆还成为影视取材基地,取景武隆拍摄的《变形金刚4》《满城尽带黄金甲》《极限挑战》等受到海内外观众的追捧。“十三五”期间,武隆累计接待游客15792.5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37.78万人次。
历经跋涉,武隆收获颇丰,一项项荣誉,是对武隆华丽变身的见证。目前,武隆已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旅游景区”4块金字招牌,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等30余项国家级殊荣,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还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
推动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武隆以“创新统筹职能、创新政策措施、创新产业引导”为方向,积极推动武隆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武隆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
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组建了旅游专业综合执法队伍,推进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有效提升武隆旅游市场监管效率。2017年,武隆从当地物价局、司法局等部门抽调专人加入旅游综合执法支队,专项负责本部门涉旅执法监管工作。据了解,武隆旅游综合执法支队由当地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工商分局旅游市场管理局、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部门的30余人组成,队伍统一服装,配备专用旅游执法用车,由武隆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统一管理。
旅游综合执法支队的成立,进一步规范了武隆旅游市场秩序,有效解决了武隆旅游市场监管“多头管理”和“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真正实现“一个平台受理、一个平台交办、一个平台回复、一支队伍执法”,成功实现武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质的飞跃”。
探索全域路径
近几年,武隆立足生态优势,开发了众多典型景区,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让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成为以旅脱贫的先进典型。
1994年,武隆成功开发了芙蓉洞景区,实现旅游业从无到有的转变。此后,武隆逐步开启以旅创业的历程,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旅品牌。2021年,武隆开始积极提升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此期间,武隆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成功探索出“廊道带动”“集镇带动”“专业合作社”“景区带动”等增收模式,帮助景区周边村民吃上“旅游饭”。
武隆区赵家乡新华村村民杨成贵,曾因疾病导致家庭贫困,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杨成贵开办起一家小型农家乐。当年暑假,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纯收入达2万多元,年底顺利脱贫。
在武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数据显示,近年来,武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区10万余名村民脱贫致富,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摘帽。2020年,武隆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全域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武隆始终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紧抓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不断升级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未来,武隆将围绕“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从推进国际化旅游品牌和产品体系打造、构建旅游国际化标准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