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12期 作者: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张茵
施雅风
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数量在全球位居前列,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冰川研究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领域。1957年,施雅风院士率先投身于冰川的考察研究。半个世纪中,他冲锋在西部无人涉足的雪域冰川,也冲锋在科研第一线;他建立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事业,并将其一步步推向世界前沿。
与冰川的首度邂逅火车一路向西。那熟悉的华北大平原早已消失不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进入视野的已全是一重一重的山。整整一夜,火车都在秦岭中穿梭。第二天一早起来,车窗外的风景已改换了模样:依然是山,却已不似秦岭那般青葱,而是多了一层枯涩,灌丛更多,裸露出来的暗黄色山体也更多,就连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人脸,也仿佛多了一层风沙的颜色。只在河流岸畔,还留存着杨柳依依的熟悉景致。 “看来西北还真是干旱哪!”38岁的施雅风,扭头对中科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的两位年轻同事说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兰州,在那里,他们将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的学者们会合,参加祁连山西段地质考察。考察的预定路线是经甘肃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西段,最后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 那是1957年的6月。在江苏海门湿漉漉的长江沙洲边长大的施雅风,每一天最大的感觉就是“干”——脸干,手干,喉咙干,连眼睛都有几分干涩……最初穿越的是马鬃山干旱剥蚀丘陵地区,望出去的风景,都打着“干”的烙印:寸草不生、浑黄连绵的丘陵;山前大片裹着“岩漆”的黑戈壁;戈壁滩里低矮匍匐的芨芨草……好像造物主到了这一段,忽然突发奇想,要在地球上塑造出一片荒凉的月球景观,好让我们体悟生命之水的珍贵。 接下来就进入了祁连山地。愈往西走,山就愈高、愈大,体量和层次都在放大、增加,之前戈壁上拱出来的“山”,如今只能叫“土丘”了。当海拔渐渐上升到3000米以上,山涌如涛,吹拂脸颊的已是颇有寒意的凉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