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网】徐霞客网 霞客旅游网 霞客摄影网

4537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6:0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6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李军

四川江油市青林口村,旧称青林场,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这个远离尘嚣的小山村,承载着千年蜀道的遗存和记忆,保存有精致的古建筑群和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青林口


青林口地处江油、剑阁、梓潼三县之交,村落布局依山势,顺水流,体现了“天人合一”、“万法自然”的传统理念。青林口的由来,得益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巴山余脉王爷山、人字山取纵横之势,形成险峻谷口;潼江之源马阁水纳高山流水,形成开阔河口;更有千年蜀道阴平道与金牛道在此相接,形成了明清时期著名的商贸口岸,素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路交通的变迁,青林口的阴平古道和金牛古道掩没在葱翠的榛莽之中,潼江也裸露出乱石嶙峋的河床。只有古老的合益桥仍在诉说青林口昔日的繁华,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重修合益桥记》(《梓潼县志》卷五)载:“青林场,东通保剑,西达江彰,步骑车舆,往来不绝,通衢也。”合益桥是青林口当之无愧的文化地标,其名合益者,也有合通蜀道,利益乡梓的意思。合益桥为三孔石拱桥,长23.7米,宽6.5米,拱高7.8米。桥上有廊,木架构,歇山顶,上覆小青瓦。桥廊随桥面高低变化,又分正、次、边5开间,节次鳞比,井然有序。1935年4月,红9军、红30军经剑阁,沿金牛古道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合益桥上的红色标语历历在目。部队奉命西进后,在敌人的屠刀下,一位养伤的红军女战士,也是在合益桥上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合益桥更名为红军桥,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合益桥(红军桥)



合益桥上红军标语


蜀道是古代巴蜀与中原地区之间,最有影响也最为繁忙的文化和经济线路。青林口虽然没有蜀道历史悠久,却深受蜀道文化的影响。青林口保存下来的宫庙会馆,多为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所建,明末战乱,位于甘陕入川蜀道要冲的青林口,一度毁于兵燹。清朝廷相继实施“招民返川”和“移民实川”政策,蜀道余晖中,移民扶老携幼,进入青林口,恢复生产,安居落业。青林口移民来自于湖北、陕西、广东、福建等七省,共修建了四座会馆,只有广东会馆保存下来,其中精致的戏楼堪称川北一绝。整个戏楼面阔19.7米,进深13.2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单檐悬山顶,两侧翼角高扬,檐后四柱抬梁,柱梁间撑弓雕刻精美。戏台上方有藻井,彩绘戏曲人物,左侧为天仙配,右侧为白蛇传。戏台地面青石铺就,两侧为乐楼,后有内室三间,置“出将”、“入相”二门。近看廊庑、勾栏,雕刻装饰皆纤细入微,远观巨柱、高堂,雄浑大气,帷幄间似有千军万马。


广东会馆戏楼


青林口流传着一种高抬戏,是台阁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完美结合,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诠释了蜀道文化的精髓。高抬戏,又称飘彩、台阁,起源于古老的社火崇拜。青林口高抬戏,一种说法是“湖广填四川”移民从广东带入四川的,移民先祖“搭高台,唱大戏”,既能融入当地生活,又能聊解思乡之苦。另一种说法是清初有位叫符璋的人,在江浙做官时,将这一传统技艺引入青林口,并加以改良,与文昌会的民间游艺融为一体。贯通西南、多元融合的高抬戏,受到当地人特别的欢迎与喜爱。青林口有同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习俗和信仰,在老街的西端两侧,依山而立的是明代的火神庙,临江高耸的是清代的文昌阁,火神庙和文昌阁之间以两个过街楼相连,形成了风格迥异却街院合一的整体。每年二月初一,青林口都要举行祭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传统庙会,高抬戏必不可少。在特制高桌中心插入铁杆,铁杆上设脚架,由10-12岁小孩站在脚架上扮演角色,借助刀枪剑戟等道具以及变脸、喷火等辅助技艺,在行进中完成不无惊险且精彩迭出的川剧表演。在高抬戏演出队伍的前面,往往有锣鼓开道,还有火龙穿梭其间,舞起漫天烟火,其热闹场面,非一般的庙会可比拟。


青林口高抬戏


在平常的日子,青林口的生活倒也显得闲适与舒缓。蜀道沿青林口古街向前延伸,不仅影响着青林口的经济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了青林口人性格和气质。清代以来,这条不足1000米的小街,支撑起绸庄、酒坊、油坊、钱庄、当铺等诸多老字号店铺,仅药店就有十余家。当地盛产一味骨碎补的中药材,这是一种扁平长条状的蕨类植物,其味涩,有补肾强骨、活血止痛之功效。当地人又称它为“犟招瘟”,将其扎成草团,悬挂于屋檐之下,蔚然形成风俗,据说有祛病驱邪之功效。这种草的生命力极强,凭藉檐滴之水,萎缩草团之营养,往往能重发新枝,长得葱翠茂密,成为装饰和荫庇古街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为什么称它“犟招瘟”呢?老支书王国金老人说:“它就是一草根,不矫揉做作,不嫌贫爱富,即使离开了土地,也敢与天抗争。”这不正是青林口人顽强倔犟性格和存亡继绝精神的写照么?蜀道上的连天烽火,砥砺了他们的意志,2008年“5.12”地震,熔铸了他们的脊梁。无论天灾人祸,青林口人顽强地守护了自己的家园,又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乡愁。


文昌阁及过街楼



青林口古街


蜀道悠悠,春色正浓,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尽兴之余,我们应该看到蜀道正在消失,像青林口这样传统村落越来越少了。蜀道、古驿、古村、古镇是一个联系的工程,应该走整体性保护之路,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